02 8月 2006

命運好好玩

時間不夠用的時後,應該怎麼辦呢?

「我本來不該幫你,但你看來是個好人。」

「因為,好人總得時不時受老天爺的眷顧吧?」

理由太簡單,這就是一切故事的開始。


「Life Menu」,酷。




又是建築師主角的故事!

(上禮拜看了「跳躍時空的情書」帥基努也是個建築師。)

建築師為什麼適合拿來當作電影人生的主角?

那只是一種譬喻。就像我對我的人生的期望一樣:豐富,無悔。

建築師所學的,是一切人類古往今來所有生活時空的不斷探討,

矛盾的人的心靈,對人生的期待很多,

積極的時候,時間一天24小時候不夠用;

消極的時後,對自己的空虛感到惶恐。

作一次建築設計、就像一次人生的縮影。

就算有很多好的有趣的概念,

一次,就是只能有一個主題概念,

這樣題目才會清楚彰顯、討論的東西才有機會深入。

常常有很多人,擁攬著很多覺得有趣的東西,不放,

他們最後的結果,都是作出四不像、不討喜的作品。

其實他們想要放進去的東西可能都很值得嘗試,

但是順序方法錯了。

不論是建築、或是人生,要豐富的方法,

是要學樹木生長的方式,

一根根幹、慢慢發展,有機會的時後就分長出另一根樹枝。

如果一開始就插了很多根幹在同一塊小小的土地上面,

他們會搶著養分、最後誰也沒有活成。

人生是有容乃大的,但是切忌一開始就太多貪心。



建築學習過程,總是被想得很酷,

但其實作模型和畫圖的過程非常籠長,

電影永遠不會拍的那一段,

一百小時的苦工時間,

才能帶來一小時的present的精彩(可能更多於一百小時?)

其實任何學問都一樣。

難道太沈溺、太振奮於工作也是不行?

當有一天,我們認真的為工作打拼,不得已要放棄生活、家庭……

一天的精神有限,如果全部投注在工作上面,業績可能很快就出來了。

漸漸的,成為慣性。

慣性的專業、慣性的敷衍生活。

最後就會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是什麼。

所以人家會說「專業的巨人,是生活的侏儒」,可能就是太over了,

這樣的人很多啊,很多有名的人都是這樣,

在專業上表現的很亮眼,家庭生活卻是殘破不堪。

又,在片中窺視了美國人對於家庭生活的重視

(很多片子都會提到的ex"family man"),

小孩子的游泳比賽、合唱比賽,家長出不出席,總是很重要。

一開始我並不能適應,因為我從小就不能這麼被當一回事,

什麼考不考試、比不比賽,都是自己的事情。

(但是國小一年級演講比賽媽媽來看我,
我一直記到現在,所以果然是重要的?!)

美國這麼強調家庭,

對啊,家庭教育一旦失衡,

社會問題就會超多,

國家就要花更多社會成本去解決問題。

但我想美國也是最多專業巨人,卻沒照顧好家庭的國家。

一個人的能力,時間有限,

要出人頭地,甚至名留千史的話,

放棄家庭,怕是一定必要的過程。

之前不是有個北一女生寫了篇作文,

說陶淵明「忙著成就自己志節,餓死了妻子兒女。」?

如果你對於事業太喜愛,太在乎,一輩子放不開,

那「命運好好玩的」那個夢境,應該會是你人生的一種寫實。


蘇東坡留下寒食帖,文人留下人生的體會、數學家留下數學公式。



我記得國高中作數學證明題的時候,證明過程很重要,

過程有道理、答案不對,很可能還是可以拿個六七分;

過程不對、答案對,也只能是零分。

有時候我可以幸運的拿到滿分十分,

但是拿六七分的時候,我就很開心了。

(因為沒做過題目、還可以有對的觀念去看它。)

那時候,不用功的我,

對於沒有練習過的題目、第一次作就可以拿六七分,感到滿意。

作個三次,可能會得滿分吧。但我就是不用功。

這麼說來,我應該為我的不用功感到慶幸?

沒有浪費人生在練習數學上?

仔細想想,如果真的一定要花時間練習一些什麼,
(總還是要學習一些專業。)

那也要選個自己覺得值得的學問去花時間,

讓練習的時後,也是一種享受人生。



喜歡算數的人,在算的時候會興奮,就是享受他的人生;

我在浪費地球資源、作東作西的時後會滿足,就是享受我的人生。

又,作東西送人我會作的很起勁、

作東西為了繳作業,我就沒那麼有興趣。

幸好我本來就不是立志作一個偉大的建築師,

生平無大志,應該是很適合去享受人生的人種。



下次有時間再來說說「跳躍時空的愛情」

沒有留言: